首页 > 图片库 > 社会

“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”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京召开

本站发表时间:[2018-04-01 ] 来源: 首都政法综治网 作者: 于平平

3月30日,“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”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。本次论坛以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为议题,借清明节之特殊氛围,以期不断打破国人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。来自医学、哲学、生死学、生死教育、殡葬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网上报名的公众人士共400余人参加论坛。

在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上,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周程教授表示,死和生是相互关联的,我们在对待生死问题和其他宗教不一样,我们看重死亡,只是为了更好的生存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表示,死亡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,每个人都不能避免死亡,但要对科学给予敬畏,探索死亡的本质在路上。

在观念与人性的问题上,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教授胡宜安表示,中国当代生死学结合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西方资源的输入,呈现出学科化、大众化、专业化的趋势,未来将建构以“生死”为中心范畴的学科体系,推进生死学走进课堂与走入现实。

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、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揭开死亡的哲学面相,认为死亡哲学是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的冰山底座,关乎信仰与价值、爱与智慧。他引用马赛尔的“亲人之死理论”,认为亲人死后并非归于虚无,情感经验仍然可以在逝者与生者之间发生链接,依然有一份绵延“你和我”的存在关系。

此外,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主任安友仲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田松、陆军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刘端祺分别就失能与死亡、死亡能力、生前预嘱等方面发表演讲,探讨重建死亡文化和生死观,发展“死得好”的优逝教育以及“活在当下”的生命教育,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。

在抚慰与安顿方面,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表示,殡葬服务的社会价值是通过仪式感体现的,它让“死”本身矗立起来,和“生”一样披覆尊严。同时,伊华提出在政府、社会、学界、舆论的多方推动下,中国人关于“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”的普及可谓正当其时,而教育界、医学界、殡葬界、传媒界都应是生命教育共同体的一部分。

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介绍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“选择与尊严”网站的微信应用——“掌上我的五个愿望”。该应用旨在普及尊严死、生前预嘱、缓和医疗舒缓护理的最新知识,反对过度医疗、过度抢救的陈旧理念,推广协会所倡导的公益事业。

此外,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刘明明、著名心理学家陆晓娅、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雷爱民、之爱(Stage Ai)整合生活教育机构创始人陈燕分别从音乐治疗、电影死亡呈现、校园自杀困局、西方整合生命教育等角度,对死亡进行理解与探索。

据悉,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主办,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、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、福寿园国际集团协办。未来五年,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还将持续举办,并不断跨界、跨地域、跨学科运作,主题也将延展至“死亡与艺术”、“濒死现象与死亡体验”、“哀荣与爱的遗产”等。


[供稿单位: ]   [责任编辑: 丁彧姝 ]